这是一位台湾人写的书,而且开源了,但也有纸质版的,感谢作者提供这本书。
看github的项目名可能一位是黑客相关的,内存攻防相关的,然而并不是。
快速读书
通过填写一个模板快速读书,首先写上书名,带著你想要问这本书的一个主要问题以及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动机。之后在30分钟年内摘出 16 个关键字,之后整理出 3-5 个重点,最后拿着这张 A4 笔记,马上复述给朋友听,你在这本书得到的心得。
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即时复述:
- 尽量在 45 分钟做第一次的声音总结分享
- 在读完这本书后的一天内,找到 2-3 人重复的分享 1-2 遍。
Daniel Coyle 在 <<一万小时天才理论>> 这本书提到这样的一个概念:
我们学习领悟一件事,基本上就是在建立一段神经回路。刚建立时,这段神经回路还很微弱。当我们使用这段回路时,就会产生一种髓鞘质(myelin)的神经绝缘体,包覆这段回路,越使用这段回路,髓鞘质越厚,绝缘性越强。这段记忆或技能就会更敏捷强壮,甚至到最后挥洒自如。
如何有效学习
虚线框架学习法
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自己「建树」,而在于如何「借树」。找到真正的高手,向他拜师,学习他的「高频小套路」。
找到牛逼的老师之后,只字不差的练习老师的框架
在工作上应用,强化相关性
因为我们人一天只有 24 小时。假设上班时间有 8 小时,睡觉时间 8 小时,自主时间有 8 小时。很多人是上班时间 8 小时,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。只能在自己的休息时间练习,而自己的休息时间通常只挤得出2个小时。这样就跟上班 8 小时可以练习,下班还可以练习的人。练习的时长强度差了 4-5 倍。
工作才是最好的学习
很多人都误以为我现在技术能力这么高,学习能力这么高,是因为时间管理很好,精力旺盛,所以可以挤出时间学习。其实真不是,我是真正做到工作即学习,学习即工作。我一天 24 小时,有 18 小时,都在玩这些领域。既学习,又工作,更可以赚钱。一鱼多吃。
有效学会
学习效果
- 阅读 > 聆听
- 用到越多器官的学习法,吸收效果最好
- 立即输出的学习法,效果最好
如何使用大脑特性,改善学习策略
- 听演讲后,马上写总结
无聊的演讲,不如打瞌睡
针对烂(或者是我一无所获)的 Talk。通常我会给这个 Talk 10 min 的机会,如果确定我没办法从中听到什么,我会直接睡觉,保存精力。
把所有的学习媒介,都改成自己最擅长的方式
听书除了「听起来很爽」外,吸收效率是最低的。
作者在研究出不同器官的学习效率与留存率之后。毅然的把所有形式的载体,全部改成阅读(我本身有极强的速读能力)。
音频转书:我会将在喜马拉雅上学习的网课,自行转成一本书,改用极速读书法读完。
视频转书:我会把在视频网站上的大会演讲,送交字幕转写翻译服务,转成一本书,改用极速读书法读完。(YC 创业课与天使投资课等等网课,我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学习).
这样的好处是:
- 有耐性学完:通常一个系列课,第一课与最后一客的完课率,通常是超过 20 倍,很少人能够撑完一个系列)
- 可以加速看完:任何载体都可以用极速读书法,光速读完,并且摘出有用总结,并深深记忆。
- 可以倒带:不仅内容可以倒带,还可以随时检索,甚至可以随时随地多看几次。
加强留存
- 在 1 小时内回忆
- 学完后马上整理发表
- 做出自己的框架
- 把刚学到的框架每一个步骤,重复都用几次(新手是很容易骄傲自大的。看师傅做觉得很简单,而且步骤单纯,以为自己也能马上学会。我刚开始也是这样。但后续实做时,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做起东卡西卡,还常掉到坑里面去。甚至还要边做边想。)
如何学一门全新的技能,并且保证学会
- 随时随地备份进度
- 切分任务粒度
- 挑选适当难度的题目,确保熟悉基本工具,谨慎推进
- 将笔记整理成技术文章进行发表
如何「刻意练习」
<<异类>> 一书这一本书的论点:成为专家需要一万小时的努力。
你会发现:
一个领域有那么多从业人员,但最后只有 1% 的人,最后成为了专家。所以,养成一个专家,也不是「学会」后盲目乱练。必须得经过刻意的练习。
书中提到「刻意练习」有三个步骤:
- 有目的的训练:确定小目标不断改进、专注、及时反馈、跳出“舒适区”,做不擅长的事。
- 把复杂问题组成一个个认知模块。
- 明确高绩效的目标,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。
你的拿手绝技是什么?– 追求最终 10 倍速的改进
如果真要总结的话,我认为学习分成三个天然障碍:
Level1:了解的障碍(从不知道到知道)
Level2:掌握的障碍(从知道到掌握到核心观念)
Level3:活用的障碍(从掌握核心到真正会用在工作与生活上)
很多人一辈子学习,只用 Level 1 的标准要求自己。才会感觉学了很多,但最后却一事无成。而许多高手,是无时无刻都用 Level 2 或者 Level 3 的标准,在要求锻炼自己。
而什么是 Level 3 的成果呢?我认为这个「刻意练习」的标准就是「一出手就能够比人好十倍」。
这世界上会进行第一遍复盘的人,只有 10%。会进行第二遍复盘的人,又只有 10%。所以当你练到第三遍时,其实你的水准已经晋级同领域里的 0.1 %。
!!!
niubility!
轻松写作
捕捉灵感的诀窍
让大脑慢下来。让大脑慢下来,有时候反而灵感就出来了。
A4书写法:如果你遇到职场上的难题,却又解不出来。那么就把白纸当作国王的驴耳朵,开始把你的思绪倒出来,想到什么就写什么。通常在你写到第二章第三章纸时,你就会找到解法了。
如何顺畅的写出来
方法一:打大纲(正向写法)
方法二:假装读者问自己问题(逆向写法)
比如说我在写作这一章的时候。拟的问题与大纲列表是这样的:
为什么我老是写作没有灵感?
为什么我看著白纸写不出来?
为什么我写很慢?
明明我文思泉涌,写出来的东西却歪七扭八
如何写出让人想要传播的文章
如何写出让人有行动力的文章
你想写的跟读者要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
大纲与实际撰写分开
以读者的角度问问题
然后看著这个列表。我突然间就知道怎么写了。
如何极速写作
写的太慢的原因,有两个:
脑袋一直纠结怎么写比较好
打字太慢导致写作会累
利用语音辨识突破极限
当我们在直播或说话时,通常讲话是不用多加思索的。快的时候甚至是可以到达 200+字/分钟。所以我开个几十分钟的分享。随便就七千一万字了。
放弃一次就达阵的念头
写出让人想要传播的文章,标题一定非常吸睛,里面还有拍案叫绝的金句。而写出让人有行动力的文章,则是内含洗脑套路,洗到让你认同作者的观点,然后再最后推坑一把。
这种文章,其实都不是一次 take 就写好的。而是后期加工。
所以如果你要想写出这样的文章,要经过多次的处理。
STEP 1. 用自由书写法组织灵感
STEP 2. 实际撰写出来
STEP 3. 用套路调整顺序
你可能不知道。像微信公众号上专写爆款文的人气作家:咪蒙,他们的写作模式多么变态。他们吸睛的标题初稿就有几十个,是后期透过内部编辑会议,以及读者投票筛两三轮最后砍到一个的。而真正上架的最终稿件版本,都在几十个内测微信群,经过几千个 beta 读者,早期阅读,才调整出来的。
你想写的与读者想看的不一样
我第一遍会写自己想写的
完稿前,会再用读者的角度,重新修一遍。
持久写作
极速写书法 V1
STEP 1: 明确书籍的写作对象
STEP 2: 倒过来写大纲
STEP 3: 规划结构
作者的规划
- 大约是 10-13 章
- 每一章大约有 7000-10000 字
- 每一小节大概写 2-3000 字
STEP 4: 用直播录制书中的故事
- 国外作者都相当偷懒,每一章开头都是故事。许多作者喜欢以故事开头。故事讲完了才开始重点 1,2,3,4,5。
STEP 5: 用录音改善写作速度
- 大脑一天写作输出是有字数上限的
- 太熟悉的内容,不想要重写,但是可以用录的
- 剪辑旧演讲以及旧投影片,比如给迅飞转写
STEP 6: 使用 User Story 大法决定要怎么决定内容
- 第六大坑 – 无法决定每一章重点是啥,那就对每一章都写了 user story(对使用者有价值的事)
- 先决定每一章的 must have 与 should have 是什么。先剪 must have 进去。然后先编辑 must have,很神奇的, should have 细节就出来了。
- 而这些 should have,大多是「实做步骤」。而这些实做步骤,大多可以从我过去六年的博客里面,一一剪辑出来。甚至当时还是以 markdown 格式储存。
STEP 7: 如何录直播
- 直播的重点不在于 PTT 的撰写。而是思绪的架构与展开。
- 1、用15分钟进行该章 A4 自由书写,先把脑袋思路倒一下。
2、拿到 A4 自由书写的大纲点后,开始直播。直播大概录 20-30 分钟。
3、然后下载直播影片,倒到迅飞听见去拿转写稿。大概也 15 分钟。
4、进行听译稿编辑。大概 3-5 小时。
STEP 8: 一边写作一边打电动
- 最后一个大坑:写作实在太辛苦了 — 坚持不下去
- 即使用了这些招数。写书真的还是很累。很多时候,一天编辑的次数太多,我就根本不想再继续下去了!!!
- 而且是好几天失去动力。只想打电动。那怎么办呢?
- 我后来发现这件事情可以反过来搞。就是先去打电动。打到不想打电动了,打到有罪恶感。打到我今天再也不想打开 PS4 了。打到觉得写书比较轻松。这时候打开编辑器,简直心如止水,文思泉涌,刷刷刷的就写完了!简直神奇!
STEP 9: 完稿修饰
- 虽然说写完了第一版。但是我自己在重读时,也是相当不满意的。原因在于这本书第一版的写作心态就是自我的完全放飞,我只想写自己想写的,才不想管读者想要看什么。
- 具体作法是:模拟自己是读者,看了这本书的标题后,会问作者哪一些问题。
极速写书法 V2
STEP 1: 定义读者状态
- 第一个步骤就是写下读者的状态。A 点是读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状态,B 点是你预计读者读完这本书的状态。
STEP 2: 写下前言大纲
STEP 3: 把「遇到的困难」反过来,变成了第一版大纲
- 看著第一步骤写下的困难,把困难的解法反过来整理成一条一条的「问题」
- 当我们把这些负面信息列出来,并且反过来后,竟然就是「大纲」!!!
STEP 4: 正式订立题目与第一章
- 我们先填入:「大概会讲啥」。结果就可以找出「学这有啥用」,把「学这有啥用」,总结成一句话。比如这本书的书名,突然间就生出来了:「程序员财富自由之路」。
STEP 5: 决定每一个大段要写什么
- 把 STEP 3 的大纲,填入每一个阶段左边的表格里面。
STEP 6: 进行写作
- 有了每一章大致上要写的主题之后,再打开章节 Template。
- 整理出,如果自己是读者,会想要问作者的几个主要题目。
快速企划且不搞砸
在工作上,如果自己被指派到一个企划案当负责人,其实压力是很大的。这时候通常拖延症就会跑出来了。
因为正面的要去展开企划,其实是需要很大的动力的。只有当推力大于阻力时,人才会采取行动。
通常三种情形下容易发车:
- 以前做过大致上有方向
- 早上专注力高
- 有人帮我
化阻力为推力
STEP 1: 写下你的恐惧
拿一张 A4 纸,把你担忧的事情都写下来。在这个搬家 CASE 中。我们可能的忧虑有:
- 要搬到哪里?预算会不会爆?
- 要搬走什么家具,家具哪些要重买阿?会不会到那里漏这个那个?
- 网路移机怎么办?到时候没签好怎么办?
- 同事东西要搬走。到时候搬家时一团乱怎么办?
- 搬家要花时间,公司生产效率会掉几周,怎么办?
- 公司要换地址,同事通勤时间变长,通勤费用变高怎么办?
- 有很多电脑到时要搬移,当中摔碎或遗失怎么办?
- 万一现在好选择不多?只能迁就新的烂办公室怎么办?
- 新办公室没有旧办公室舒适,同事会抱怨怎么办?
- 什么时候要宣布搬家?如何向同事宣布而不爆炸?
STEP 2: 反过来变成 TODO LIST
这时候,我们再拿一张纸反过来把这些问题,都变成一条肯定句的任务。
- 与老板确定搬家可能区域。预先联系好该区仲介。
- 询问老板办公室每个月预算(含最终开销)
- 列出公司内大项家具清单。对每样家具最初搬迁评级。评估费用以及重买难度与成本
- 调查如何申请新网路,网路带宽上限,以及网路申装需要花费时间
- 预先清点每个同事所需纸箱,先行购买纸箱数量。
- 预先清点每个同事个人办公设备。计算包材数量,以及保险费用。
- 找出谁在搬家期间生产力下降,会受到严重影响。预先做好排班调配。
- 私下调查每个员工的通勤状况,并向老板申请通勤补贴
- 调查每个同事的电脑设备清单,预先估算保险费用,并向老板报备
- 先开出预算与需求让仲介寻找。订出上限与下限。
- 找出同事最喜欢旧办公室的哪样特点。想办法在新办公室移植。
- 在搬家前两周向大家宣布,并且有搬家指南 SOP
- 预先确定好装潢工期,搬迁时间,最快可搬入时间。
什么是老板眼中的成功呢?通常成功的项目的三个具体特征:
- 准时
- 预算内
- 不爆炸
习惯与上瘾
我们都很羡慕业界的专家与大师,都觉得他们做的事难度非常高,但是却持续的一直挑战自己的极限,每天乐此不疲?究竟他们是有什么超常人的意志力与专注力,才能保持这些习惯。
他们能够持续的热情高输出,背后的道理会让一般人震惊:「做很简单的事情,还每天有那么高的成就感,不是习惯而是上瘾」。
如果你去观察那些健身魔人,你会发现不是健身的好处,促进他每天持续不懈锻炼自己,而是每天这些人看镜子觉得自己很帅….那些专家会不断精进自己,是因为把自己成果发表出去,觉得自己大脑很帅。
关于打造「习惯」,认知心里学有一个公式。
Habit = Trigger -> Rouine -> Reward。
也就是习惯的打造,有三个要素:「触发器」「底层循环」「奖励」。
如何促成「底层循环
认知心里学有一个 FOGG 模型。FOGG 模型的理论是
Behavior = Motivation x Ability x Prompt
行为的发生 = 动机(足够大)x 能力 (足够大)x 契机的出现
通常我们选择「不去做一件事」,往往是动机不足,或者是能力不足以克服挑战。也就是阻力 > 推力。
既然是这样,我们对症下药就行了。
促成行为发生,主要有两个方向:
- 提高动机
- 提高能力(降低难度)
提高动机
以我写上一本书 <<闪电式开发>> 这本书为例子来说。
我之所以想写这一本书,对自己来说是有一个「伟大的目的」。我想写把我过去六年研究出来的创业方法论,保存下来。甚至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名留青史的创业方法论圣经。
再加上,我一开始就抱著写不到商业出版的层级没关系,但至少要写完变成一本员工手册。
降低难度
再来我分析研究了一下我过往为什么每次写书都会失败。整理出了主要四五个原因
- 书要写太久
- 中间写作需要意志力
- 写作时没有灵感
- 中间写到一半动力突然消失
- 看不到进度
如何设计一套游戏
Actionable Gamification 游戏化实战作者 Yu-kai Chou 在他其中的一篇博文 “Onboarding Experience Phase in Gamification” 具体拆解了这个过程。
一般的设计流程是:
在游戏 Onboarding 阶段。游戏会在这个阶段植入一个 Epic Calling (使命召唤),让玩家明确知道游戏的目的是什么。 比如餐厅类时间管理游戏,玩家的使命就是开一间牛逼的餐厅,餐厅可以准时上菜。比如说狙击游戏,玩家的使命就是成为二战里面战役的传奇狙击手。
接著在前几个章节,透过一系列的小的教学关卡,让玩家了解核心玩法,养成「游戏里面具体的操作习惯」。
并且透过小成就,让玩家取得第一次的 ah-ha moment(小胜利)。
以狙击游戏来说,就是在第一章的关卡,会透过一些小系列的事件触发,让玩家学习怎么跑步,低蹲,埋伏,进入掩体,瞄准射击刺杀。然后在第一关的尾端,安排一个难度比较低的大 boss 让玩家尝试刺杀,让玩家觉得自己当狙击手,真是超有天赋!
而后在后面的过程中,玩家会逐渐体会到自己有明确的升级。并且会投入心力培养培养自己的角色。而后引入稀缺这个元素(搜集宝物)。
以狙击游戏来说,在游戏进行过程中,玩家学会闯关后,下一步的精力,会花时间在培养自己的角色,针对自己擅长的打法,去升级属性,升级枪枝。调整自己身上背的枪 SET,改装枪的零件,提高射速与子弹携带数量。
然后,在闯关过程中,无意中会找到一些稀有宝物,以及触发一些徽章。有一些玩家甚至于执著在不断的重玩,以取得金牌奖章。
当中,不断出现的意外惊奇,也会掀起玩家的挑战与好奇心。
最后,游戏在最后面,还会提供「社交分享」的元素。
玩家会在社群网路上分享自己的击杀视频,以及分享自己的徽章截图。
Yu-Kai Chou 在他的Actionable Gamification 游戏化实战一书当中,分享了他原创的人类的行为主要受到八种动机 Drive所驱动。
- 核心驱动力1:史诗意义与使命感 Epic Meaning & Calling
- 核心驱动力2:进步与成就感 Development & Accomplishment
- 核心驱动力3:创意授权与反馈 Empowerment of Creativity & Feedback
- 核心驱动力4:所有权与拥有感 Ownership & Possession
- 核心驱动力5:社交影响与关联性 Social Influence & Relatedness
- 核心驱动力6:稀缺性与渴望 Scarcity & Impatience
- 核心驱动力7:未知性与好奇心 Unpredictability & Curiosity
- 核心驱动力8:亏损与逃避心 Loss & Avoidance
我把成瘾流程翻译一遍,就是
- STEP 1: 游戏目的 — 史诗意义与使命感 Epic Meaning & Calling
- STEP 2: 游戏玩法 — Routine
- STEP 3: 第一个小胜利 — Ah-ha Moment
- STEP 4: 技能进步 — 进步与成就感 Development & Accomplishment
- STEP 5: 角色养成 — 所有权与拥有感 Ownership & Possession
- STEP 6: 独特的宝箱奖章 — 稀缺性与渴望 Scarcity & Impatience
- STEP 7: 惊喜的关卡 — 未知性与好奇心 Unpredictability & Curiosity
- STEP 8: 体验社交分享 — 社交影响与关联性 Social Influence & Relatedness
我如何对写作成瘾
在写上一本书时,我打造了一个记录:一个月写完一本书。所以在写下一本书,我迫不及待,想知道我下一本书究竟能够写多快,以及写作技巧能够精进。于是这八个步骤,解析起来是这样的
- STEP 1: 游戏目的 — 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的写出下一本书,并且改进写作方法
- STEP 2: 游戏玩法 — 用更有效的方式改进框架,更快更不费力的产出文章
- STEP 3: 第一个小胜利 — 对写第一篇文章计时。发现写一篇文章的速度更快了。一小时就能写出三千多字。并且可以耐- 心的一次产生七千多字的文章,且不感到厌倦。
- STEP 4: 技能进步 — 写完五章,竟然只花了四天并且产出了 55000 字
- STEP 5: 角色养成 — 极大的改进了写作的套路,把极速写书法拿来跨界使用
- STEP 6: 独特的宝箱奖章 — 打破纪录的在一周以内写完一本书
- STEP 7: 惊喜的关卡 — 读者抱怨不科学,作者写书连载的速度竟然比他们读书快。
- STEP 8: 体验社交分享 — Facebook 的读书连载社团每日加入人数爆棚。
进入心流 FLOW 时刻
「心流」时刻指的是人类全神贯注在做一件事,忘记周遭时间的流速,并且进入飞快的 routine,并且感到十分愉悦,不感觉累。
一般来说,触发心流的条件是这样的:
- 技能程度与问题难度匹配。不置于难度太高,无法挑战
- 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
- 主动寻找反馈
通常老手容易进入心流模式,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做这件事,坑在哪里了,很容易闪过去。但是新手不容易进入这心流模式,是挑战时,总容易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打击,在半路当中莫名其妙阵亡。
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时,打造心流时刻,还需要加上这样的个关键方法
- 找到常见的胜利方法
避免常见的死亡途径
所以当我要挑战一个新的题目时,我总会先去买下这个领域的大概10-15本书,观察专家的成功套路是怎么样的
- 观察半途而废的人,是踩了什么样的地雷,瞬间被炸死的
然后在进行技能练习时,严格守著这两条线,尽量踩在成功线上,绝对不去踩自杀地雷。
如此一来,取得「第一个小胜利」的机率就非常之大。
可以的话,我甚至还会对学习一样技能,再跑一次 onboarding 框架。(请不要嫌我烦,实在是这套框架太万能了)
- 在学习前,我对这件事情的疑问?
- 在开始学习前,我们当中可能会不小心犯什么严重性错误(事后会抓狂的点)
- 其他人最常做了什么「正确的事」达到很好的体验?
- 其他人最常做了什么「错误的事」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?
- 开始进行学习时,如何检测自己做了「正确的事」或者是「错误的事」?
- 我如何找到人帮忙我前进?
- 怎么补进度?
去尽量的消除我在这条路上的挫折。让推力始终大于阻力。
管理精力与幸运
ORID 学习法
- Objective 你对今天学的记得什么?
- Reflective 一句话形容今天的情绪(今天的高峰、低峰);
- Interpretive 今天你学到了啥?重要的领悟是什么?
- Decisional 一句话形容今天的工作,明天要继续哪些工作。
很多时候,你不是学不会某样技能。而是你在错误的时间,精力不足的时候进行学习。
所以选择高效的时间进行学习
幸运与是否能够尝试更高等级决定有关
第一、养成观看「说明书」的习惯
第二、 选择「更高等级」的决定
其实我不太认同作者这个,除非家里有矿。。。
- 比如说人家抄捷径,自己就脚踏实地的干
- 别人使劲省钱,自己看看能不能花钱买方案解决
- 别人再花时间盗版书籍,自己就花钱快速买正版
- 别人觉得这个设备可以了,自己往往会去买人家推荐的攻顶款,或次攻顶款。
- 别人觉得这可以自己干,我花钱请专业的人来帮我干。
- 反正呢,人生就奢侈一次,至少当「傻子」一遍。
第三、把专注力用在寻找幸运,而非制造不幸
作者认为的幸运
幸运是「好的结果」+ 「意想不到的放大与连锁」,霉运是「坏的结果」+ 「意想不到的放大与连锁」。
所谓「结果」是「连续执行几件事」达到的「最终成果」。
所谓的意外的幸运与霉运即是在「特殊场景」造成的「放大、连锁」效果。
一个人一向幸运以及一向很倒霉,是因为人有一个幸运基数。
设 A 的平均幸运基数是 1.1,1.1 ^ 20 = 38.33。另一个人 B 的平均幸运基数是 1.01。那么 1.01^20 = 1.22。
所以根本不是什么「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」,而是本来就只有「准备好的人全得所有机会」,因为任何狗屎球都可以被这种人打成全垒打。
如何长年保持幸运?
- 反覆地做。唯有反覆地做,才知道哪些是控制变因。
- 发现低分马上修正
- 把所有的资源灌在自己的幸运 model 上
- 多学一些放大器技能,如英语与编程
跨界学习及无限增长
跨界的方向
1) 投资补集
2) 投资对立面:比如既创业又学投资,投资可以指导创业,相反的,如果你创业过再去看项目投资,投中地雷的机率就会很低。
跨界核心要点
- 自己原有技能必须达到精通者以上
- 有一套自己核心的学习基础与框架,能够判断什么是能够帮助自己的,在跨界以后顺利「复印」出自己的树
- 找到 3-10 倍的领域朝圣学习,加速自己跨界的速度
如何从零快速学一门新领域
天才发明家, SpaceX、Tesla 電動汽車 及 PayPal 創辦人 Elon Musk 曾有这样的名言。
「我会运用「第一性原理」思维而不是「类比」思维去思考问题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总是倾向于比较 — — 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,我们也就去做。这样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叠代发展。 「第一性原理」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,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,看到里面的本质,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。
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加速学习
Step 1:写下你对这个领域所有的好奇与困惑点
价值投资这一词多出于股票市场。我对于股票市场最好奇的几个问题是:
- 股票赚钱的原理是什么?
- 什么是好股票?
- 好股票什么时候可以买?
- 什么时候应该卖?
- 如何找到好股票?
然后只专注找到这几个问题的解答。(可以使用极速读书法节约时间)
股票赚钱的原理是什么? – 股是赚公司的分红,票是赌一间公司的获利机会。每个人对于一间公司获利会有出入预期,所以对股票定价会产生差异。所以赚钱方式有两种,一种是等年底公司赚钱分钱。一种是买卖预期。利用高买低卖进行套利。
什么是好股票? – 巴菲特说好股票背后一定后面有一间好公司,而好公司的定义在于财务健康,稳定获利成长。必须有实际业绩支撑。
好股票什么时候可以买? – 好公司通常价格高居不下。唯有发生黑天鹅事件,如美联航打人事件,罢工事件,贸易战事件。公司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这些短期的丑闻或事件,有太大的影响。但是投资者对于这间公司的获利预期会降低。特别市场上有非常多不理性的投资者,此时会抛售。于是这就是你的机会。
什么时候应该卖? – 当一间公司的价格明显被炒作过高,或者是体质变差。这时候就应该卖出股票获利了结。
当我知道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时,接下来我又有几个基本问题:
如何鉴定一个公司的财务体质好不好?
有那么多指标,我该看哪一个?
如何知道股票是否被低估?高估?
为什么有些股票按照一般估值法,显然是低估,为什么我进场以后还是被套在山顶上?
为什么我知道要低买高卖才会赚钱,但是当股价起伏时,我总会不小心的高买低卖呢?
为什么大师都不断的强调舱位要 80% 要买安全的股票,赚稳定的 20% 涨幅。而 20% 的舱位去买那些可能涨 80% 的股票。以免受创太严重。既然有可能涨 80% 这么多,为什么我不全仓 allin?
于是我又打开书籍,只钻研这些基本问题,得到以下答案。
如何鉴定一个公司的财务体质好不好? – 最基本的判断,就是看一间公司的 ROE。如果一间公司的 ROE 小于 7%,不用费心去研究。
有那么多指标,我该看哪一个? – 如果只看一个指标,就是看 ROE,ROE 由三个指标组成:净利率 x 总资产周转率 x 权益乘数。
如何知道股票是否被低估?高估? – 股票界最常用的估值法,就是市盈率。10倍市盈率是低估,20倍市盈率中等,30倍市盈率是高估。
为什么有些股票按照一般估值法,显然是低估,为什么我进场以后还是被套在山顶上? 股票有分很多种。有景气循环股,也有一般民生股。景气循环股的业绩差异非常大,不能单按照 10,20,30 倍市盈率去判断。有一些股票成长动力不足,市盈率也会偏低,于是买股需要参考历史的市盈率,还有其他关键因素。
为什么我知道要低买高卖才会赚钱,但是当股价起伏时,我总会不小心的高买低卖呢? – 这是因为股票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需要理性思考与多重判断。但是当行情来的时候,一般人会按照最基本的感觉走,这是千古传下来的「求生本能」,因此当大家在逃跑时,你也会担心。当大家在狂热时,你反而会安心加码。兽性的「感觉」遮蔽了理性的判断。
为什么大师都不断的强调舱位要 80% 要买安全的股票,赚稳定的 20% 涨幅。而 20% 的舱位去买那些可能涨 80% 的股票。以免受创太严重。既然有可能涨 80% 这么多,为什么我不全仓 allin? – 20% 的概率很高。不容易赔钱。80% 的概率很低,如果你 allin 那跟玩彩票没两样,全输光是非常有可能的事。.
Step 2: 找到或打造可以让我 2-5 秒钟解决这些疑惑的工具 (纵向加速)
当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之后,身为程序员的我,就会想要去找这个领域是否有工具或图表,能让我 2-5 秒钟就可以查询一间公司的好坏的工具。
于是我找到了这些工具:
杜邦分析法:拆解 ROE 的成因
股价的背后原理:与 OCF 「营业现金流」有强烈正相关
股价是否显然高估或低估:利用历史市盈率或者是统计学上下两个标准差,可以捞到 95% 的价格区间。
公司业绩的好坏:应对比同领域其他公司的数据
公司该年数字是否可信:应对比过去 5 年的变化趋势
Step 3:利用程序大规模自动化(横向加速)
我一但了解了这些工具与特征。我会设计工具,追踪这些指标。自动化批量捞出。
比如说:
找到被低估的好公司
侦测到地雷股的显著特征
同行业跨世界对比
Step 4:利用譬喻设计新模型
我在逐渐掌握这个新模型后,才会试著去找「旧世界」的「旧模型」,试著去映射譬喻。
公司获利股东回报率 ROE,可以比喻为母牛产奶效率。而母牛产奶效率,是由三个因素控制:母牛摄取的牧草营养,一年内挤牛奶的次数,挤奶器的效率。
而这三个指标其实分别对应著:净利率(获利能力),总资产周率(运营能力),杠杆倍数(财务能力)。而这三个指标后面有大概相关十个指标。
于是去检视一间公司财务的系统好坏,你不需要看上一百多个指标,其实只要看十个指标(过去五年的变化)就能大致上知道一间公司的经营状况好坏。
这是在财务界里面前所未有的视角,但又极其合理。
第一性原理四板斧:拆,找,组,映
一:找出最基本的问题,专注找到这些基本的第一层答案
二:找到这个行业已知的框架,加速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,透过更多的「练习」,快速感知到这个世界可能的答案。
三:自动化这些框架与模型,让大量的新结果,自动展示出「我不知道的」「我不知道的东西」。
四:一般世界或者旧世界,应该会有类似的模型。将新领域的心得映射回去旧领域,就有可能找到新工具新角度,创新的发明。